2008年4月12日

僑生教育還有未來嗎?

http://0rz.tw/fd3KP
中國時報 2008.03.16 僑生教育還有未來嗎?吳子文
 在台僑生教育解嚴後,民間社會公開對僑生特權提出質疑與批判,迫使教育部不得不大幅削減國立大學的僑生名額以平息眾怒。民進黨上臺執政後,僑生教育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,不僅極具象徵意義的「僑生中華文化獎學金」於二○○五年遭廢除,僑生教育的資源也在逐年縮減。
 雖然僑生教育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被打入冷宮,但卻在僑務政策上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。二○○○年,台灣政府頒布了新的〈中華民國國籍法〉,規定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的父或母其中一人必須為中華民國國民,擺脫了過去只要是「中國人」皆為中華民國國民的血統主義認定方式。兩年後,僑委會又緊接著發布了新的〈華僑身分證明條例〉,正式將華僑資格限定為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台僑,同樣以國籍取代了血緣的認定方式,為在台僑務政策締造了一個新的里程碑。
 可惜,民進黨政府對僑務政策的改革並不徹底,就僑生教育而言,僑生的認定資格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血統主義認定方式,規定只要在海外居留滿六年的華裔學生即符合台灣的僑生資格,完全不論僑生的國籍為何,使得「僑生」和「華僑」的官方定義彼此相互牴觸且自相矛盾,更讓許多原為外籍生的華裔學生被混淆為僑生。  雖說僑生教育非一朝一夕可以改頭換面,但現階段被嚴重邊緣化又妾身未明的僑生教育如果不盡速予以革新,則許多不具中華民國國籍的「無辜」僑生將持續淪為台灣藍綠鬥爭的犧牲品。
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,台灣的高等教育逐漸將留學生政策的重心移轉到外籍生身上,且不惜投入龐大的資源來吸引歐美外籍生來台就讀,僑生遂成為「國際化」的首批祭品。其實台灣過去的留學生政策已經相當的國際化,因為一直有為數甚多的東南亞華裔外籍生以「僑生」的名義來台就讀,只不過台灣政府一直犯有嚴重的「色盲」偏見,始終不願承認這些黃皮膚的華裔學生為外籍生。現階段以歐美學生為重心的外籍生政策基本上成效不彰,畢竟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遠比台灣來得進步,所以西方外籍生來台升學的動機極為有限。反觀東南亞則不然,台灣高等教育仍然保有競爭上的相對優勢,非常有潛力成為東南亞高等教育的重鎮。因此,台灣的外籍生政策應該改變思維,摒棄盲目的崇美心態,將東南亞列為擴大招收外籍生的重點區域,如此才能夠吸引到真正第一流的外籍生來台就學。
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東南亞第一個先進國家,很大程度也是仰賴來自東南亞各國的人才,這是台灣值得借鏡的地方。回顧過去的僑生教育,不難發覺僑生教育也曾為台灣發揮過驚人的經濟效益,撇開美援不談,我們看到像廣達集團的總裁林百里以及群聯電子的總經理潘建成等,他們都是為台灣經濟做出莫大貢獻的僑生,只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,華裔外籍生不應該再被框限在僑生群體裡頭了。
 (作者為台大外文所研究生,馬來西亞僑生)

沒有留言: